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实现交通事故
零死亡

Honda旨在打造让所有人都能发自内心感到安心

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由移动本田中国的社会。

2021年4月,Honda宣布"力争到2050年实现在全球范围内,
涉及Honda两轮和四轮产品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这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为了编织充满喜悦的未来,Honda将积极推动针对各地区事故特点的交通安全举措,不断向"交通事故零死亡社会"迈进。

Honda的全球安全口号

“Safety for Everyone”

本田中国

“Safety for Everyone”这一口号体现了Honda 致力于
守护每一个人的安全理念

同时,也蕴含着这样一种思路:如果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安全,“交通事故零死亡”就会离我们更进一步。

本田中国

致力于打造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安心自由移动的“交通事故零死亡社会”

为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标,Honda开发了丰富的主动与被动安全技术,并将其全面应用于中国生产的车型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安心的移动出行体验。

Honda被动安全技术

更坚实的防线 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本田中国

ACE承载式车身构造

安全堡垒,刚柔并济

本田中国 滚动了解

守护每一个家,
为家庭筑起移动安全堡垒

Honda从“共存安全”理念出发研制出的ACE承载式车身构造,是一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能降低对对方冲击力的安全技术,即便是大小、轻重不同的两车相撞,也不会让其中任何一方受到太大损伤。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变形区

保护区

变形区位于车身前部。在碰撞发生时,前端结构按照精心设计的V型弯折结构主动弯折,让吸收与分散同时进行,能量被温和化处理,并沿特定通道导走,不再直抵座舱。

座舱骨架以高强度钢精准布置,关键位置保持“硬而不屈”,即使面对强烈撞击,也能避免骨架弯曲变形。既守住生存空间,也降低车门无法开启的风险。

守护每一位人,
让安全不止于驾乘之间

Honda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考虑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也考虑行人和对向车辆的乘员。无论是车内的驾驶者、乘客,还是道路上的行人,Honda 都希望通过ACE承载式车身构造和相关安全技术,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守护。

兼容性车身设计

在大小车对撞及常见偏置碰撞中,车身结构可主动分散冲击力,将原本集中的点状冲击转为面状分布,不仅减少自身损害,也降低对方车辆乘员的受伤风险。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行人保护技术

弹出式引擎盖系统,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引擎盖会瞬间抬起,为头部预留缓冲空间,大幅降低致命冲击风险。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安全气囊

基于真实事故数据与反复仿真试验,Honda 持续优化气囊设计,
在关键瞬间以更快、更稳、更全面的方式守护每一位乘员。

13 区安全气囊,全座椅覆盖

气囊总展开体积高达 400L,12个安全气囊覆盖 13 个防护区域,形成全方位的缓冲空间。

针对不同体型乘员,正面气囊、侧气囊与气帘均通过低风险展开试验,在提供充分保护的同时,降低二次冲击风险。

本田中国
  • 本田中国

    驾驶席/副驾驶席智能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2个)

    双级充气式气囊系统,低速碰撞时分两段式展开,高速碰撞时一次性快速展开。

  • 本田中国

    智能侧安全气囊系统(4个)

    嵌入座椅靠背外侧,可在侧面碰撞时有效减轻对乘员胸部的冲击。

  • 本田中国

    膝部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2个)

    位于方向盘下方与手套箱下方,正面碰撞时展开,防止身体过度前移,减轻腿部冲击。

  • 本田中国

    侧帘式安全气囊系统(2个)

    侧面碰撞时气囊可瞬间展开、几乎覆盖整个侧窗,无论乘员体型或坐姿如何,都能稳定防护并吸收冲击,大范围保护乘员头部和颈部,防止其撞击中央立柱等车身结构。

  • 本田中国

    前排中央安全气囊系统(2个)

    安装于驾驶席靠背内侧,在侧向碰撞时于驾驶员和副驾驶席之间展开,无乘客时可防止驾驶员撞向副驾驶席侧车门,有乘客时能降低驾驶员与乘客的碰撞风险。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驾驶席/副驾驶席
智能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智能侧安全气囊系统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侧帘式安全气囊系统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膝部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前排中央安全气囊系统

本田中国
  • 驾驶席/副驾驶席智能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

    气囊与乘员接触的理想展开时机,因碰撞速度与碰撞形态等因素而各异。为此,Honda开发了双级充气式气囊系统,低速碰撞时分两段式展开,高速碰撞时一次性快速展开。


    针对副驾驶席,设计有两点优化:一是气囊展开体积大于驾驶席,适配乘员的不固定坐姿;二是采用置顶式安装方式,气囊沿前挡风玻璃朝上展开,避免直接冲击乘员造成伤害。


    此外,我们还开发了可减轻脑部损伤的、应对斜角碰撞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系统。展开时分为中段与两侧三部分,覆盖副驾驶席前方全域,防止头部横向偏移,避免斜前方碰撞时头部滑出气囊、减轻冲击。


    本田中国

  • 智能侧安全气囊系统

    内置式安全气囊系统安装在座椅靠背外侧,可在侧面碰撞时有效减轻对乘员胸部的冲击。由于车辆侧面可供吸收碰撞能量的空间有限,侧安全气囊需在乘员与车门之间的狭窄空间内快速展开,同时还要避免展开时对乘员造成伤害。因此,该系统采用双层结构设计:高压部分实现瞬间展开,低压部分与乘员接触,既能保证展开速度,又能有效减轻对乘员的冲击。


    本田中国

  • 侧帘式安全气囊系统

    这款系统在侧面碰撞时,能大范围保护乘员头部和颈部,防止其撞击中央立柱等车身结构。气囊可瞬间展开、几乎覆盖整个侧窗,无论乘员体型或坐姿如何,都能稳定防护并吸收冲击。


    此外,该系统设置7个碰撞检测传感器(位于前排中央区、前后排座椅左右两侧);小型厢式车等车型额外在第三排的中间和左右两侧增加了 3 处,共 10 处※4。系统会根据碰撞形态,控制侧帘式及智能侧安全气囊系统在最佳时机启动。


    ※ 传感器的数量可能会因车型而异


    本田中国


  • 膝部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

    发生正面碰撞时,气囊从驾驶席方向盘下方、副驾驶席手套箱下方展开,可有效限制乘员身体前移并减轻对下肢的冲击;与驾驶席 / 副驾驶席智能辅助约束安全气囊系统联动,还能进一步减轻下肢乃至全身冲击。


    开发时,Honda参考国内外安全标准,结合不同体型人员下肢受伤风险及擦伤可能性设定目标值;同时优化气囊的形状、大小及展开前的折叠方式,确保气囊启动后快速展开,并在膝部左右均匀分布。


    本田中国

  • 前排中央安全气囊系统

    该气囊内置于驾驶席座椅靠背内侧及副驾驶席座椅靠背内侧(靠近车厢中央处),当来自侧面碰撞发生时,会在驾驶席与副驾驶席之间展开。可防止驾驶员及副驾驶席人员撞向侧车门,当副驾驶有乘员时,还能降低彼此间因接触而产生的碰撞。


    气囊形状可包裹驾驶员及副驾驶席人员头部,配合安全带预紧器与中控台限制乘员横向移动,进一步保护驾驶员头部。

三级限力LLDS递减式
限力安全带

智能安全带系统,动态调节约束力

前/后排座椅三点式安全带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LLD

LLS

通过动态调节安全带的限力;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束缚力;配合气囊作用,减少对乘员的持续压迫;减轻因长时间受力带来的二次伤害。

特别优化了限力调节;防止体格较大的乘员因大幅度移动而撞击到车内仪表板或其他区域。

Honda认为,只有了解人体在发生碰撞时的运动轨迹,才能制造出安全的汽车,减轻对行人的伤害。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于1988年启动了行人全身假人的自主研究,这比行人保护法规的实施早17年。

Honda 不仅重视驾乘者的安全,同时也关注行人的安全。为了研究碰撞事故中行人所受到的伤害情况,从而降低汽车对行人的伤害,
Honda 开展了对 POLAR 的研究,其可以代替人与车辆进行碰撞实验,以此检测车辆对行人保护的有效性。

自诞生以来,POLAR 已发展到第三代,并推动了一系列行人保护技术的诞生,从而让 “Safety for Everyone” 的理念延伸至车外的每一个人。

POLAR发展史

历经三代,只为守护行人安全

1998年 POLAR Ⅰ

1998年 POLAR Ⅰ

可再现事故人体举动,用于减轻行人头部伤害、确定撞击部位。

2000年 POLAR Ⅱ

2000年 POLAR Ⅱ

扩大研究范围,高度模拟人体举动与伤害,头部、颈部等 8 处设内置伤害值监测器。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2008年 POLAR Ⅲ

2008年 POLAR Ⅲ

关注行人腰部、大腿部伤害;采用类人体材料、改进外形,优化下半身结构以扩大数据解析范围。

本田中国

点击查看更多

本田中国

头颈部构造

头部、颈部等共 8 个部位内置的测量仪,逼真地模拟分析人体动作和伤害过程,能够测量行人脑部反映出的相关数据,并根据其解析头颅骨及脑部的受伤害情况。

本田中国

胸部构造

胸部在形状、硬度上都与真人更加相似。为了准确的测算出在交通事故中撞击对肋骨的伤害程度,在胸内部三个位置都设置了 LED 传感器。可借此了解到发生碰撞时,胸部朝向哪个方向,受到多少伤害,进而分析肋骨所受到的伤害。

本田中国

腰部构造

腰部加装了负荷、力矩等测量仪,帮助测量在受到撞击时究竟受到了多少撞击力,计算在受到撞击力后骨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根据以上数据解析腰部所受到的伤害。

本田中国

膝盖构造

膝盖部分的构造,是通过弹簧来模拟人的膝盖,还复制了半月板和韧带,可以模拟膝盖韧带受伤情况,对于细节,我们始终精益求精。

本田中国

腿部构造

腿部安装了2支柔软的骨棒,使其走动起来更接近真人,通过碰撞测试后数据的收集整合,从而达到对腿部重伤事故的分析。

Honda全方位碰撞实验室

真实再现事故,只为更全面的安全

本田中国

2000年4月,Honda全方位碰撞实验室应运而生,它可以通过各种组合,多维度全方位模拟各种角度的真实碰撞事故,并支持多速度多车型的碰撞试验,可模拟各类碰撞事故形态,旨在通过真实还原事故现场的碰撞测试,打造更为安全的驾驶体验。

探索更多内容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Honda全方位碰撞实验室

Honda于2000年4月建成全方位碰撞实验室。该设施的作用是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故,反复进行碰撞测试,并完善碰撞测试的内容,从而确认其具备“以人为本”的更高维度的碰撞安全性。

作为一家开发汽车、摩托车等移动出行工具的企业,我们不仅希望为顾客提供安全安心的出行喜悦,更致力于构建让汽车和摩托车的驾乘人员以及所有道路使用者都能安全出行的“免于事故的社会”。这一理念也在全球安全口号“Safety for Everyone”中得以体现。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调查了汽车相关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发现死亡事故中大部分是车与车,或车与行人的碰撞事故。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了关注现实世界的重要性——现实中的事故是因何而起的?人又是如何受伤的?


要进行全面覆盖真实事故情况的碰撞测试难度很大,当时还没有汽车制造商愿意自己建设大规模的设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但Honda并未仅仅止步于满足法规要求,而是自行研究实际发生的事故,并基于由此获得的见解自主制定企业标准并进行测试,力争实现居于世界前列的安全性能。这就是Honda建设全方位碰撞实验室的初衷。


该项设施的重点在于“室内”。在全方位碰撞实验室启动之前,我们已经可以在室外的设施进行车对车碰撞实验,但由于处于室外,测试的日程安排会受到天气影响,而全方位碰撞实验室则可以全年不受影响进行实验。另外,它位于栃木的研发设施内,交通便捷,利于提高研发效率。

  • 设施概况

    进行碰撞实验的区域南北长272米,东西长178米,屋顶高度为15米,形成130米见方的无柱空间。它以正面碰撞的0度轨道为基础,按15度间隔(180、15、30、45、60、75、90度)共设置8条轨道,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碰撞,还可以进行斜前方碰撞、斜后方碰撞、侧面碰撞等全方位的碰撞测试,真实还原现实世界中的事故。正面碰撞可以还原各种偏置率,包括100%全重叠、50%偏置及25%偏置碰撞。


    本田中国


    为了在加速到80km/h时使碰撞试验假人保持稳定姿态,每条轨道的长度设定为130米。该设施可以同时以最大80km/h的速度牵引两辆车。同时,还支持差异化速度碰撞测试,使两辆车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碰撞,例如40km/h对60km/h、40km/h对80km/h等。牵引车辆的卷扬机具备强大牵引能力,支持自卸卡车在满载货物条件下的测试要求。

    本田中国

    测试区域

    本田中国

    测试区域60°与45°区间

    本田中国

    测试区域180°与0°区间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多种壁障

    在碰撞实验区域可以还原各种各样的碰撞形态,包括汽车对汽车、汽车对摩托车、汽车对行人、汽车对固定的移动式壁障(壁面)、静止的汽车对移动可变形壁障(台车碰撞试验用测试装置)、车辆动态翻滚等。重160吨的移动式壁障可以通过GPS定位自主移动至指定位置。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规定,我们共准备了10多种移动可变形壁障。壁障在每个细分的区段上都嵌入了载荷传感器,可以分析碰撞测试中获得的数据,并将其活用于研发当中。

    本田中国

    移动式壁障(全景视图)

    本田中国

    移动式壁障(壁面)

    本田中国

    移动式壁障(轮胎细节)

    本田中国

    移动可变形壁障(整体视图)

    本田中国

    移动可变形壁障后部碰撞测试(标准视角)

    本田中国

    移动可变形壁障后部碰撞测试(仰视视角)

    本田中国

    车辆动态翻滚测试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碰撞测试的拍摄

    在碰撞点安装了支持自动化控制的高速摄像机,与车载高速摄像机协同工作,可以精细拍摄碰撞时车身变形的情况、假人的动作等。为了便于观察车底的变形情况,在碰撞点的地板上还设置了开口区域。该区域可以更换为透明的地面亚克力板,地板下方安装了高速摄像机,可以在碰撞测试时拍摄车身底部的状态。为了拍摄不失真的影像,需要从较远的位置取景,所以地板下方挖得很深,确保了面向底部的车体和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摄像机捕捉到的影像以及从假人处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在测试后立即被传送到计算机服务器,并活用于研究开发。为了确保高速摄影所需的光量,使用了LED照明。


    碰撞测试结束后对车身变形进行三维测量并收集数据。然后与仿真数据进行比对,为提高仿真精度和碰撞安全性作出了贡献。

    本田中国

    碰撞测试区

    本田中国

    高速摄像机

    本田中国

    地面亚克力板

    本田中国

    地面开口下方区域

    本田中国

    仿真数据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控制室

    控制室负责执行碰撞测试所需的控制功能,为了让视野覆盖所有轨道并确保安全,控制室设置于距离地面4.5米高的空中。此处集中管控碰撞测试启停操作、照明与摄像机、实验车辆进出的闸门开关以及安全管理等,全面负责碰撞实验相关的控制功能。为了提升测试效率,引入了自动化系统,可以存储碰撞形态、照明及摄像机配置,从而缩短再现同类测试的准备周期。

    本田中国

    控制室

    本田中国

    控制室

    本田中国

    控制室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各类设备与功能

    全方位碰撞实验室除碰撞实验区域外,还具备多种设备和功能。验证翻车时车顶强度的车顶强度试验机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测量车门强度的侧门强度试验机,以及用冲击器模拟行人头部来撞击发动机盖的行人保护试验机等。


    为了验证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性能或确认防护措施的效果,还使用碰撞模拟系统进行测试。带俯仰功能的液压碰撞模拟系统用液压活塞驱动旨在还原汽车座舱的滑台,并通过液压活塞的控制,高精度地还原与实际碰撞相同的减速情况。实际碰撞时车身会呈前倾姿态,而该设备的特点就是通过液压来控制俯仰角度,从而还原这一姿态。


    与碰撞实验区域一样,安装了拍摄碰撞瞬间的高速摄像机和LED照明。不仅支持正面平面壁障模式,还支持倾斜碰撞的斜角模式。发射滑台的弹射器(catapult)有4台。通过提前做好下一次测试的准备,可以缩短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本田中国

    车顶强度试验机

    本田中国

    车顶强度测试

    本田中国

    带俯仰功能的液压碰撞模拟系统

    本田中国

    正面碰撞试验场

    本田中国

    正面碰撞测试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碰撞试验假人检修室

    假人检修室负责检验和检修工作,确认碰撞测试中使用的假人的性能是否符合规定。假人按照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等碰撞形态以及想要测量的部位分为几种型号,并涵盖不同体格、性别与年龄段的差异特征。最新的假人在骨骼形状上更接近人体,除了之前常用的载荷和加速度外,还新增了对于可引发脑损伤的角加速度的测量功能。


    假人原则上可重复使用,但每进行三次测试即需检验一次,如果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或者超出规定阈值的情况,则进行检修,包括更换零部件等。由于假人发挥规定性能的温度范围是固定的,因此假人检修室全年都控制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

    本田中国

    假人检修室

    本田中国

    各类假人

    本田中国

    假人调试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 如上所述,Honda最大限度地利用全方位碰撞实验室,真实地还原了现实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形态。我们正根据大量碰撞测试获得的知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迭代更新,以进一步强化车辆在真实路况下的碰撞安全性。

    Index

    • 本田中国

      设施概况

    • 本田中国

      多种壁障

    • 本田中国

      碰撞测试的拍摄

    • 本田中国

      控制室

    • 本田中国

      各类设备与功能

    • 本田中国

      碰撞试验假人检修室

    本田中国

    Honda主动安全技术

    更全方位的守护 更惬意的驾驶感受

    了解更多
    本田中国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介绍的 ACE 承载式车身、安全气囊及安全带相关技术信息,仅为产品特性说明,不构成对任何车型具体性能、配置或实际碰撞结果的承诺或保证,亦不构成对驾驶安全的绝对承诺,车辆实际安全表现受多重因素影响,驾驶者应时刻保持关注环境和路况,始终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

    *以上页面中使用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内容,仅做展示功能使用,请以最终实际交付车辆为准。

    *页面中涉及的部分安全数据来源于日本相关测试标准及研发数据,该数据是基于特定测试条件得出的结果,在不同国家 / 地区的法规标准、使用场景下可能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本田中国
    为提供给您更好的网站使用体验,我们使用Cookie和类似技术进行站内访客浏览路径监测,勾选下列协议并点击“同意”即表示同意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如果您是未满14周岁的儿童,您需要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向我方提供个人相关信息。监护人点击“同意”即表示监护人同意我们按照本网站的的隐私政策约定收集、使用和处理监护人和儿童的个人相关信息。若不同意或无视该提示,并不会影响您浏览网站。
    本田中国
    本田中国

    扫码关注